TikTok电商平台的“封号潮”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那些在TikTok上推广和销售手游产品的底层卖家来说,这场风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少卖家在平台上辛苦经营的店铺一夜之间被封,不仅损失了前期的投入,还面临着用户流失和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这场封号潮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被抛弃的底层卖家又该如何自救?
TikTok作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应用之一,其电商平台TikTok Shop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卖家入驻,随着平台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维护平台的声誉和用户体验,TikTok开始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一场前所未有的“封号潮”由此拉开序幕。

在这场封号潮中,三类店铺成为了重灾区,首当其冲的是新店,由于新店在平台的“存活率”一向不高,且需要经历严格的“新店考察期”,因此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被封,据TikTok服务商Thomas透露,最近来找他寻求“解封建议”的店铺中,大多数资质较新,还在摸索起店阶段,也更容易出现货品问题,一些新卖家为了尽快回本,会盲目追求铺货数量,一口气铺货几十甚至上百种产品,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引起平台关注,还可能因为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导致差评数量猛增,最终被封店。
第二类被大批封禁的店铺是“资料店”,资料店通常是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美国个人信息注册的TikTok店铺,然后经由服务商卖给跨境卖家,由于注册信息与运营者信息对不上,这类店铺很容易被平台审核判定为“注册信息不一致”而遭封禁,有资料店卖家表示,即便是运营高手,也只能让资料店稍微活久一点,但很难超过2个月。
第三类被重点打击的店铺是“IP关联店铺”,这类店铺大多因为使用了“不纯净”的IP地址导致被封,TikTok会监控IP地址,如果IP地址曾因不当行为(如批量注册、发布垃圾内容等)被封禁或列入黑名单,使用该IP地址的账号就可能被限制或封号,使用相同IP运营多家店铺也容易触发平台的关联机制,导致店铺被封。
除了上述三类店铺外,还有一些卖家因为其他原因被封号,一些卖家为了压缩成本采用“空包裹”或虚假物流单,触发平台反欺诈机制;还有一些卖家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停用账户,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平台的声誉和用户体验,也让那些合规经营的卖家感到不公。
面对突如其来的封号潮,被抛弃的底层卖家们陷入了困境,他们不仅要面对店铺被封的打击,还要应对用户流失、资金链断裂等连锁反应,一些卖家表示,他们辛苦经营的店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不仅损失了前期的投入和精力,还失去了与用户建立起的信任和联系。
为了自救,一些卖家开始积极寻求解封的途径,TikTok的解封流程繁琐且复杂,需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并经过严格的审查,据卖家倩倩实测,被判定为“资质造假”的卖家想要解封,需要准备身份证、营业执照等注册资料以及与客户交流的历史截图、店铺爆款商品的发票或供应商信息等,即使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解封,因为TikTok规定要解封店铺不仅要上传法人手持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的照片还要上传一段不少于30秒钟的视频来证明自己的合规性,这一系列的要求让许多卖家望而却步。
在这场封号潮中,也有一些卖家幸运地逃脱了劫难,他们表示自己的店铺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合规经营、注重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这些卖家认为只有合规经营才能在TikTok电商上走得长远。
为了应对封号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TikTok Shop近期也更新了美区和英区跨境店的入驻规则,新规对于跨境卖家的资格与公司资质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所有跨境卖家必须提供其公司在中国的有效注册证书且入驻美国和英国的公司成立时间需≥60天距离公司注册失效时间需≥90天,此外新规还要求跨境卖家必须是总部设在中国大陆或者香港的企业实体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暂不支持入驻美国和英国市场,这些新规的出台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入驻门槛和合规要求。
那么在这场封号潮背后被抛弃的底层卖家们究竟损失了多少呢?根据TikTok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有超过200万个TikTok卖家账户因违反平台规则而被冻结或关闭,其中不乏那些在平台上推广和销售手游产品的卖家,这些卖家不仅失去了店铺和用户还面临着资金被冻结、货物被扣押等风险。
用户认可数据方面,不少卖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和申诉经验,一些成功解封的卖家表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解封主要是因为他们积极配合平台的审查要求、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材料并坚持申诉到底,这些卖家的经验也为其他被抛弃的底层卖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TikTok的“封号潮”对底层卖家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危机之中也蕴含着机遇,只有那些合规经营、注重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的卖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被抛弃的底层卖家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自救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的是对合规经营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TikTok电商平台上重新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